转载自龙虎山道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在传播过程里,偶尔会遭到误解,即使部分身居高位的文人士大夫也难免如此。
我们来看宋代的小部分文人士大夫是如何误解《道德经》的。
柳开、石介宋太宗时,曾官至殿中侍御史、崇仪使的柳开声称:“老、佛之徒,起于夷,夷谓极于教也;至于中国,则莫及其父子君臣之道焉。
”佛教是外来宗教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但柳开却认为道君学说不属于华夏而属于夷狄,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。
其实,他之所以得出这种违背常识的结论,主要是为了达到贬低、排斥道君思想,以华夷之辩的思想来维护儒学的地位。
石介提出了自己的“中国”观念。
在他看来,只有九州岛之内,推行儒家伦理的地方才能称得上“中国”,反之,则为夷狄,正所谓“非二十八舍、九州岛分野之内,非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宾客、朋友之位,皆夷狄也”。
北宋前中期的柳开和石介之所以批判道君思想,斥道君为夷狄,一方面“儒门淡泊,收拾不住”的局面;另一方面,当时民族矛盾尖锐,夷夏问题突出。
这样的批评只是自说自话,违背常识的造作。
(请参考北宋地图)范仲淹、苏轼在《近名论》中,范仲淹肯定了崇尚名节和名誉的思想,批评了他认为的道君贵身轻名理念。
范仲淹认为,对个人而言,如果君主和士大夫重视名誉,为人处世就会有一定底线,不会残暴不仁,胡作非为;若“人不爱名,则虽有刑法干戈,不可止其恶也。
”人们不爱惜名誉,虽然有刑法和国家暴力机器,也不能遏制邪恶。
对国家而言,如果人们都像道君说的那样,爱惜一己之身甚于爱名,人们就不会因为名节而为国家赴汤蹈火了,国君也很难再用名利赏罚控制社会了,他指出:道君曰:“名与身孰亲?”庄子曰:“为善无近名。
”此皆道家之训,使人薄于名而保其真,斯人之徒,非爵禄可加,赏罚可动,岂为国家之用哉?我先王以名为教,使天下自劝……人不爱名,则虽有刑法干戈,不可止其恶也。
苏轼在嘉佑五年(1060)前后所写的《韩非论》一文中,反对道君非议仁义礼乐,认为道君之言“虚无淡泊”,“欲置天下于无有”。
在他看来,道君学说就是异端,其不仅不足以治理天下,还会成为残忍刻薄的法家思想的源头,从而危害天下,他说:仁义之道,起于夫妇、父子、兄弟相爱之间;而礼法刑政之原,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……今老聆、庄周论君臣、父子之间,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。
夫是以父不足爱,而君不足忌。
不忌其君,不爱其父,则仁不足以怀,义不足以劝,礼乐不足以化。
此四者皆不足用,而欲里天下于无有。
夫无有,岂诚足以治天下哉!商鞅、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,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,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。
儒家的仁义礼法,来源于夫妇、父子、兄弟之情,君臣之义,而道君却不以君臣、父子之情义为念,这就使儒家的仁义礼乐失去了存在的根据。
商鞅和韩非正是根据这一点,所以才创造了残忍刻薄的法家学说。
秦用法家思想治世,以致生民涂炭,二世而亡。
因此,在批评法家思想的同时,也应对其理论源头——道君思想加以警惕和排斥。
如果真的如苏轼所言,国君仅用名利赏罚来控制社会,那和他们自己认为的“韩非子”,又有什么区别呢。
相反人们不沉溺在外在的名利里,以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”的道德禀赋去生活,才能更好地遏制世间的恶,而不是再加一层可能的枷锁。
(参考文献:王耀辉.宋儒非老思想研究[D].华中师范大学,20239.)
转载自龙虎山道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在传播过程里,偶尔会遭到误解,即使部分身居高位的文人士大夫也难免如此。
我们来看宋代的小部分文人士大夫是如何误解《道德经》的。
柳开、石介宋太宗时,曾官至殿中侍御史、崇仪使的柳开声称:“老、佛之徒,起于夷,夷谓极于教也;至于中国,则莫及其父子君臣之道焉。
”佛教是外来宗教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但柳开却认为道君学说不属于华夏而属于夷狄,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。
其实,他之所以得出这种违背常识的结论,主要是为了达到贬低、排斥道君思想,以华夷之辩的思想来维护儒学的地位。
石介提出了自己的“中国”观念。
在他看来,只有九州岛之内,推行儒家伦理的地方才能称得上“中国”,反之,则为夷狄,正所谓“非二十八舍、九州岛分野之内,非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宾客、朋友之位,皆夷狄也”。
北宋前中期的柳开和石介之所以批判道君思想,斥道君为夷狄,一方面“儒门淡泊,收拾不住”的局面;另一方面,当时民族矛盾尖锐,夷夏问题突出。
这样的批评只是自说自话,违背常识的造作。
(请参考北宋地图)范仲淹、苏轼在《近名论》中,范仲淹肯定了崇尚名节和名誉的思想,批评了他认为的道君贵身轻名理念。
范仲淹认为,对个人而言,如果君主和士大夫重视名誉,为人处世就会有一定底线,不会残暴不仁,胡作非为;若“人不爱名,则虽有刑法干戈,不可止其恶也。
”人们不爱惜名誉,虽然有刑法和国家暴力机器,也不能遏制邪恶。
对国家而言,如果人们都像道君说的那样,爱惜一己之身甚于爱名,人们就不会因为名节而为国家赴汤蹈火了,国君也很难再用名利赏罚控制社会了,他指出:道君曰:“名与身孰亲?”庄子曰:“为善无近名。
”此皆道家之训,使人薄于名而保其真,斯人之徒,非爵禄可加,赏罚可动,岂为国家之用哉?我先王以名为教,使天下自劝……人不爱名,则虽有刑法干戈,不可止其恶也。
苏轼在嘉佑五年(1060)前后所写的《韩非论》一文中,反对道君非议仁义礼乐,认为道君之言“虚无淡泊”,“欲置天下于无有”。
在他看来,道君学说就是异端,其不仅不足以治理天下,还会成为残忍刻薄的法家思想的源头,从而危害天下,他说:仁义之道,起于夫妇、父子、兄弟相爱之间;而礼法刑政之原,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……今老聆、庄周论君臣、父子之间,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。
夫是以父不足爱,而君不足忌。
不忌其君,不爱其父,则仁不足以怀,义不足以劝,礼乐不足以化。
此四者皆不足用,而欲里天下于无有。
夫无有,岂诚足以治天下哉!商鞅、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,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,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。
儒家的仁义礼法,来源于夫妇、父子、兄弟之情,君臣之义,而道君却不以君臣、父子之情义为念,这就使儒家的仁义礼乐失去了存在的根据。
商鞅和韩非正是根据这一点,所以才创造了残忍刻薄的法家学说。
秦用法家思想治世,以致生民涂炭,二世而亡。
因此,在批评法家思想的同时,也应对其理论源头——道君思想加以警惕和排斥。
如果真的如苏轼所言,国君仅用名利赏罚来控制社会,那和他们自己认为的“韩非子”,又有什么区别呢。
相反人们不沉溺在外在的名利里,以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”的道德禀赋去生活,才能更好地遏制世间的恶,而不是再加一层可能的枷锁。
(参考文献:王耀辉.宋儒非老思想研究[D].华中师范大学,20239.)
目录
- 1 伦理电影网址
- 2 临沂疫情
- 3 奇米影视四色在观看线
- ▪ 全国探花第二场高2k修复播放
- ▪ 伊人网色
- 4 暮光之城1
- ▪ 第16话想进来就努力吧欢迎你
- ▪ 客客色
- 5 www.激情.com
- 6 韩国电影医生免费完整版
- ▪ 杀破狼电视剧
- ▪ 仙尊奶爸当赘婿动漫免费观看
- ▪ 斗罗大陆免费观看210集
- 7 警察荣誉电视剧
- ▪ 92xx
- ▪ 老和尚的大东西
- ▪ 八戒网
- ▪ 重生之艳帝修真
- ▪ 爱情岛论坛首页推荐进入网址
- 8 捡到老师的跳开关
- ▪ 最近2018中文字幕2019电影
- ▪ 八戒八戒在线观看高清视频
- ▪ 日韩在线精品
- ▪ 安倍晋三郎最近消息简介
- ▪ 芈月传电视剧全集
- ▪ 小宝贝真紧校园h
- ▪ 上英语课干英语课代表视频
- ▪ 危险旅程电视剧免费观看
- 9 请回答1994电视剧
- ▪ 40hd
- ▪ 99ren
- ▪ 庆余年免费观看完整版
- 10 大秦帝国之裂变免费观看完整版
- ▪ 电影红尘
- ▪ 前行者全集免费观看完整版电视剧
- ▪ 欧美伦理片
- ▪ 哪吒降妖记分集剧情介绍
- ▪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中文字幕MV
- 11 双镜电视剧免费观看
- ▪ 我家浴缸的二三事无删减在线观看
- ▪ 同学要做吗po爱喝花茶的小酥肉
- ▪ 爱的理想生活演员表
- ▪ 夫妻之间在线观看
- ▪ 双面女人韩剧
- 12 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
- 13 初见在线观看
- 14 好妈妈5韩国中文完整版
狂野情人40分钟未删减版《狂野情人40分钟未删减版》由来
编辑狂野情人40分钟未删减版《狂野情人40分钟未删减版》起源